一、网络依赖的概述:
网络依赖又称病理性网路使用,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人们出现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、心里损害的一种现象。由于其行为表现类似于传统的毒品成瘾和物质滥用,人们习称为,“网络依赖”。
它不存在因为长期的药物或物质使用而导致的生理依赖现象,它更像是一种心理依赖。因此,尽管它具有与传统成瘾类似的行为表现,但仍然不能成为“成瘾”。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将网络依赖定义为“个体不能有效控制上网行为,进而导致出现类似成瘾的症状以及社会功能受损”。另一种观点认为,网络依赖和药物成瘾具有相似的发病机理(如奖赏系统的作用)和行为表现(耐受、戒断反应等),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成瘾行为。他们就以“网络依赖”来定义。他们对其是一种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认识是一致的。2013年5月,美国精神协会提议将网络游戏成瘾放在DSM-5的附录中,一定程度上认可了将网络依赖成瘾作为一种精神障碍的界定。国内研究发现网络依赖在我国青少年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。据Cao等人统计,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网络依赖者约占8%-13.7%;Xu等以上海为样本的调查发现约8.8%的青少年表现出网络依赖症状;余祖伟等研究指出,我国中学生网络依赖率为2-15%。
二、网络依赖主要分为几种亚型:
网络游戏成瘾,网络色情成瘾和网络邮件/信息成瘾。还有学者提出网络关系成瘾、网络赌博成瘾等类型。
他们都具有四个共同特征:过度使用,通常表现为在使用网路时会忘记时间或忽略其他事,致使上网时间长度超过预期;戒断反应,表现为当无法应用网络时出现易怒、紧张或抑郁的特征;耐受性增强,表现为不断追求更长的网络应用时间,更换更好的电脑设备,安装更好的软件等;负性后果,通常表现为好争论、说谎、成绩下降、社会退缩以及易疲劳等。
4.诱发青少年犯罪:很多网络行为都需要大量的金钱付出。如果正常渠道无法满足时,就可能诱发他们采取非法手段获取上网需要的费用。
3.决策能力受损
9.是否因为游戏威胁到或失去重要关系、或工作、教育或就业机会?
六、干预治疗:
1.药物治疗:SSRI类药、安非他酮。
2.心理治疗:认知行为治疗,每个疗程1-2个小时,同行持续十几个疗程,需要数个月的时间。
具体做法:辨识危害-辨识由不恰当的网络应用带来的症状;尝试控制,学会自我管理;成功经验分享;改变对网络的认知,认识到网络的多面性尝试处理网络的相关内容;停止不恰当的网络使用。学会制订学业计划,去参加能抑制网络滥用的活动等。以达到有效改善成瘾症状,缩短上网时间,降低网络渴求等。Santos将认知行为疗法与心理药物疗法相结合。为期10周的认知行为治疗的同时,每天服用氯硝西泮0.5mg和舍曲林50mg,可降低焦虑和网络依赖。也有研究证明认知行为治疗与安非他酮相结合,可有效降低网络依赖,特别是伴随抑郁症状的网络依赖。